張國梁|三旗永飏-記清代大塢張氏三位科舉名人
我國古代社會實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能夠在祠堂前豎立功名旗桿是這個家族莫大的榮譽兗州祭祖宗族祠堂。清朝至民國時期,滕縣大塢張氏家祠門前,高高豎立著三根功名旗桿。十幾米高的旗桿上懸掛著黃旗,黃旗上分別寫著清代大塢張氏三位科舉名人:十三世舉人漣公、涵公,十六世拔貢廣寅公。高高飄揚在空中的三面黃旗,遠遠可見,成為大塢張氏祠堂的一個標志,昭示著張氏家族繼明代“五世清官”之后,又一段文化昌明的歷史歲月。
一

掃碼建祠堂 祭奠緬懷先人 添加微信公眾號:jisijidian
網上祭奠平臺祭祀網祭英烈網上祈福祭掃公眾號app平臺推薦
一、關注公眾號 :?jisijidian
二、點擊公眾號下方鏈接,進入頁面——點擊 “建館”;
三、上傳對應照片與簡介:
四、點擊祈福,選擇祭品
五、邀請親友共同追思,點擊“祭拜著”,點擊“+”,分享鏈接給自己的親友。
功名旗桿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衍生物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笆耆嗽伜迷娬?,今日成名出舉場?!弊迦嗽诳婆e中獲取功名,舉族歡慶,在家祠門前樹立旗桿,以彰揚勸學,光耀門楣。同時,對于人們追溯歷史、緬懷先輩、激勵子孫、繼往開來,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豎旗桿在明朝時國內已開先河,清朝時魯南地區普遍興起。兗州府所轄州縣是儒家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考中進士、舉人(含拔貢)的人才能豎旗桿。相比有些地區考中秀才即豎旗桿,標準相對要高一個檔次。
功名旗桿的主體結構可以分為兩部分:旗桿夾和旗桿兗州祭祖宗族祠堂。旗桿夾是由兩塊相同的經過打磨的長方形條石相對豎立構成。我少時看到的大塢張氏祠堂前的旗桿夾石,與別處不同,雕琢有鼓釘,檔次較高。族人采用合抱石,經過打磨的兩塊石頭完全抱和,旗桿從圓孔中插進去即可固定好。然后再用一道鐵箍箍牢,已是相當牢固。每塊夾石的尺寸標準高133公分(鐵箍以上43公分;鐵箍槽凹進4公分,在槽的上下部均鐫刻有一排精美的鼓釘;鐵箍以下86公分),寬68公分,厚24.3公分。每塊石頭上端的外面,抹去兩個直角,形成一對倭角,倭角長4公分,這樣制作避免石頭尖角傷人。
置放在草地的滕州大塢張氏家祠清代旗桿夾石
旗桿選用的是直徑一尺以上、高十幾米的杉桿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在旗桿高約9米處,開始鑲嵌旗斗。旗斗數量民間有不成文的規定:一斗舉人、二斗進士、三斗狀元、四斗是朝廷一品官員。旗斗造型很像明朝官帽。斗是計量糧食的工具,十斗就是一升,寓意主人官運亨通。許多旗桿的頂端,都有一只錫制筆頭造型的帽頂,既可以保護旗桿頂部不進水,又向人們說明這是文舉旗桿(有武舉旗桿,頂部多雕劍戟)。
豎旗桿時,旗桿夾石要埋入地下50公分左右,夾石下面需要做好基礎硬化兗州祭祖宗族祠堂。一定要讓豎旗桿在夾石中高出地面30公分左右,以防地面雨水浸泡。
旗桿落成,掛旗時要披紅掛彩,鳴放鞭炮;要請官員、名人、親戚、族老代表參加典禮;要請嗩吶班子吹奏,條件好的還要請戲班子唱戲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官員與名人規格高低,要看家族的社會關系與影響力。在滕縣地界,能請到兗州府官和縣官、本地具有進士身份的名人,就很有臉面了。
我讀小學時,放學后常與同學坐在家祠前三対夾桿石上玩耍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出于好奇,我曾問過父親,旗桿怎么不見了。父親說:1947年春天掛了一場颶風,旗桿經百年的風吹雨淋,已近朽木,硬是被颶風吹折了。寫此文時我再次進行考證,分別征詢了幾位年紀在9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廣培公和裕道兄記得旗桿是在解放前幾年所折,這與吾父之說相吻合。
明清時大塢張在滕縣是人口大族、經濟富族、文化強族,教育水平較高,不但培養出自家進士舉人,而且為滕嶧鄒三縣培養出一批進士舉人兗州祭祖宗族祠堂。明清兩代大塢張氏子孫有30多部著作曾流傳于世。但清軍入主中原后,因為異族統治,張氏家族堅決反清復明,一些人參加了天地會等會黨,我的九世祖宣美公在滕縣一帶組織了拜月會,每月十五祭拜明月,誓言不與清廷合作,更不允許子弟參加科舉仕清。因而族人被捕入獄,被迫流亡,被迫遷徙,造成張氏家族的“百年之背”,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全面衰落,讀書人的意志遂之渙散?!爸钡角寮螒c時期,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復明的想法已不現實,家族里的年輕人才逐漸參加科舉?!雹?/p>
張氏祠堂
二
十三世漣公,字清谿,號石村,清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滕縣大塢村兗州祭祖宗族祠堂?!肮f異,豐彩都雅,長勤誦習,博綜群集,文藝辭章搦管輒就?!雹冢ㄌ崞鹈P很快就能寫出一篇很好的詩章)他參加童試,選為秀才。
“少年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睗i公經年苦學,學識淵博,聲名遠揚,設館授徒于家,滕縣子弟不遠百里來讀。滕縣志記載:“一時游黌宮食廩餼者半出門下?!保h學里的學生,幾乎一半來自漣公私塾)雖博學聞名,“而公心愈斂,氣愈和,勤學愈不倦,不妄交游?!睗i公之厚德謙光,眾人欽佩。
“州縣知名久,爭邀與客同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痹陔h域內,滿秋石(滕縣西崗柴里人,后任浙江武義縣知縣)、趙容軒等幾位知名學者,是漣公的好友,常邀漣公相聚,或鳧山或龍嶺,詠詩唱和,商榷古疑,漣公每次都是全力籌備,事無巨細,神采奕奕,不亦樂乎。
漣公家室多有不幸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冠帶之年娶太學公王興業之女,賢妻卻在生子學奎時難產離世。中年之時,漣公父母陸續離世,他連續服喪六年之多。漣公57歲時,長子學奎又不幸去世。人生之大不幸——早年喪妻、晚年喪子,一一經歷。這在他精神上造成很大打擊,參加科舉的時間一再被阻斷。
丁酉年(1777年)族議三修家譜,漣公力為,他組織眾人,潛心考證史料,搜集嘉言懿行,敦睦之衷形于筆墨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家譜數載修成,他撰寫了《族譜三編敘》。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漣公“甲寅貢成”,成為歲貢生,得入國子監讀書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嘉慶十五年(1810年),漣公參加庚午鄉試,獲殊榮欽賜舉人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嘉慶十六年(1811年)赴京參加辛未會試,“以年高文優,累蒙恩賜注選任國子監學正,里黨榮之?!眹颖O學正官秩正八品。
漣公由此“名動一時,后生學者爭出門下”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學生中舉明經成進士的有鄒縣趙宗魯、滕縣楊佩冕等人。漣公的著作詩文為時人所推崇。
漣公卒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四月二十三日,逝年77歲兗州祭祖宗族祠堂。魚臺縣馬邦玉作墓表。漣公一生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老亦精進,其精神值得我們后世繼承和發揚。
張氏祠堂落成典禮
三
十三世涵公,字宏蘊,號晴谷,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三月八日出生在滕縣大塢村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父親體晉,是太學生,為涵公治學奠定了一個優越條件。涵公幼年過繼給大爺體坤為嗣子。
涵公“幼聰慧,初學為文,出語驚人,未冠入邑庠”兗州祭祖宗族祠堂。不足20歲即入縣學讀書。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32歲時,戊辰恩科鄉試中舉人。翌年春天赴京參加殿試沒有中榜?;氐郊抑?,生父握著他的手笑著對他說:“汝歸,吾甚喜,若成進士即屬官人,安能朝夕待吾,常有此家庭樂耶?!甭犐钢?,涵公于是決定不再赴京參加殿試,一心在家奉養父母。③
“一節誓堅忠與孝,立身端不負乾坤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焙趲е耆⑵蘅资希?774—1860年),乃曲阜圣裔,素性靜儉,至孝父母,溫文賢淑,鄰里口碑甚好。夫妻二人夫唱婦隨,孝敬父母,教養子弟,家庭和諧美滿。涵公生父在50歲時眼睛失明,但生父副室有兩個兒子年紀尚小,涵公每日里教兩個弟弟讀書,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他們成長,直至他倆成年立家。涵公夫婦一生精心敬養生父母、庶母、嗣父母五位老人生老病死,無處不盡心盡力,在鄉里被奉為榜樣,傳為佳話。
涵公外嚴而內和,治學嚴謹,為人謙順有禮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常有讀書人來向他請教問題,他嚴肅認真,析疑辯難,孜孜不倦,務求真諦,受人敬重,他家中藏書千卷,凡有人借讀從不拒絕。他特別喜歡讀《易經》和《左氏春秋》,并手抄數本贈送友人。涵公學問人品久聞鄉里,聲名漸遠,遂成滕縣一代名儒。
大塢張氏家族第四次續修族譜,他勇于擔當,不辭勞苦,奔走鄉里采訪,搜集整理史料,撰寫文章,不遺漏前輩一件善事義舉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四卷譜成,他撰寫了《四修族譜敘》。
他輕財好義,有鄉鄰借貸數百金不還,他聞知其依然窮困不濟,逐把到期的借據焚毀,并告誡家人不許再索要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縣里集資建節孝坊,他不但自己出資,還幫助一些拿不出錢的人家出資兗州祭祖宗族祠堂。涵公生母滿孺人逝世后入供節孝祠,他常年出資維修節孝祠。
知縣彭斗山,江西安義縣人,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十六年(1836年)任滕縣知縣,先后在滕主政八年(十九年一度調任蘭山縣,半年后即回任),熟知滕縣輿情,久聞涵公賢德,動議舉薦涵公做鄉飲大賓兗州祭祖宗族祠堂。這一年涵公65歲,德高望重,年齡恰當,是全縣最佳人選。鄉飲是一種慶祝豐收尊老敬老的宴樂活動,始于周朝,儒家在活動中注入了尊賢敬老的思想,通過活動使百姓從中得到教化。此活動由當地官府出資,請德高望重的長者為鄉飲賓,與當地官吏一起主持活動。清代鄉飲賓又分為“大賓”(亦稱正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其中大賓檔次最高?;顒又鬓k方(一般是州縣)推薦治家有方、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義舉社會、有崇高社會威望之人為鄉飲大賓,逐級上報到禮部備案,由皇帝欽命授予,具有很高社會榮譽。對主持鄉飲活動的大賓,州縣官府一般都贈送“筵賓大老”的匾額。彭知縣向涵公表明態度后,涵公卻表示堅決謝絕。彭知縣感到不解,對涵公說:“滕縣地域除了先生,沒有人能當得起這份榮譽,你為什么堅辭不受,不接受我的舉薦而辜負眾望呢?”由此可以看出,涵公確是一位純粹的讀書人,不慕功名。
涵公因病卒于咸豐二年(1852年)八月八日,時年77歲,遺有詩文各一卷未付印兗州祭祖宗族祠堂。鄒縣訓導孫濟奎撰寫《滕陽晴谷張先生家傳》,兗州府教授吳步韓(字小巖,郯城縣人)為其撰寫墓表,稱其為純學篤行尚義之君子。
四
十六世廣寅公,字亮臣,號鳧陽埜樵兗州祭祖宗族祠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十七日出生在滕縣大塢村。他少年即立志讀書,銳意向學,未冠之年已是滿腹經綸,“當靈谷位移之代,抱遺經以教授于其鄉?!彼O館授徒,播學桑梓,終身不出。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睆V寅公潛心于學,“年四十始以選拔為明經?!奔丛诠饩w十一年(1885年)經保和殿朝考選為拔貢。史載“光緒乙酉科拔公候選復設教諭授修職郎”。
清代拔貢制度是與科舉制度并行的入仕正途兗州祭祖宗族祠堂。清初規定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開始改為每十二年一次。每逢酉年由各省學政從各縣選拔品學兼優的生員,名額是每個府學兩名,州、縣學各一名,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簡稱拔貢。拔貢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正八品);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從理論上說,貢生是舉人的副榜,比舉人略低一級;但經過選拔和朝考之后的拔貢,其地位高于舉人、略低于進士,這從朝廷授官足以看出。清廷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而拔貢1909年仍舉行了最后一次選拔。
“御苑得題朝帝日,家鄉佩印拜親時兗州祭祖宗族祠堂?!苯鸢耦}名是所有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廣寅公也無日不盼望著那人生高光時刻。七世祖中鴻公、九世祖盛美公高中進士的光榮歷史無時不激勵著他。幾十年堅持苦讀,年高他仍不放棄,堅持走祖輩科舉之路。他百折不悔,堅持不懈,60歲仍積極參加鄉試,其志向與精神令人感動。他自述:“十試秋闈,薦而不中?!睒O言他參加了十次鄉試,都沒有考中舉人。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準備立憲,并推動創立新學,統中西學于一兗州祭祖宗族祠堂。翰林高熙喆受命回鄉,推薦廣寅公在滕縣領銜興辦新學。廣寅公表示自己并不抵制西學,但恐無能力領辦新式學校。高翰林看出他是無意官場之人,遂作罷。
廣寅公“甲寅歲秋,舊患濕癥大作”兗州祭祖宗族祠堂。于民國三年(1914年)十二月初九日在家中逝世,時年70歲。
令廣寅公生前沒有料到的是,他在60年后竟還有一場劫難兗州祭祖宗族祠堂。正值“文革”期間的1973年秋天,滕縣農村興起一場平墳造地運動,大塢張氏南林廣寅公墓被扒。廣寅公封墓有三層,第一層黃土覆蓋,第二層是用黃米汁攪拌沙灰灌的墓頂,第三層是天落簧墓蓋石。天落簧墓蓋是用五塊打磨后的大石塊嵌合在一起,相當牢固,只有砸碎其中一塊才能打開?!罢麄€墓室全是大塊青石砌成,工藝精湛,豪華氣派。十二圓花的柏木棺紋絲未動,棺材里面是用絲綢吊的里子,瓷美的棺底,就是用碎瓷塊、石灰、桐油攪拌在一起,把棺材底抹平,俗稱瓷美的底?!雹?人們從墓中取出一塊長5公分、寬3公分的銅印,上刻5個大字“乙酉科拔貢”,后此印不知下落。
清代三老,高品懿行,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終生讀書的榜樣兗州祭祖宗族祠堂。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秉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念,把讀書學習貫穿人生全過程,寓學于農,孜孜矻矻,終生成長,老亦精進,值得我們由衷敬仰。愿代表著他們功名與精神的三桿旗幟,永遠在我們心里飄揚!
注釋:
①《善國文化》2020年第一期張國梁《三朝英烈》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②漣公史料主要參見《古滕張氏族譜》十四卷第16頁,所載《滕縣志·儒林》之《石村公傳》第16-19頁,魚臺馬邦玉所撰墓表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③涵公史料主要參見《古滕張氏族譜》十四卷第39-40頁,清·鄒縣訓導孫濟奎《滕陽晴谷張先生家傳》第40-42頁,兗州府學教授吳步韓國所撰墓表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④廣寅公史料主要參見《古滕張氏族譜》十五卷第20-22頁,清·高熙喆《張徵君亮臣家傳》及墓表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⑤見《古滕大塢張氏文獻輯要》第332頁,張裕洽《歷史八景之說》兗州祭祖宗族祠堂。
2021年8月寫于望湖樓
本文鏈接:http://www.hz-tsdjc.com/post/29766.html
轉載聲明:本站文章內有轉載或采集其他平臺內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權益及版權,還麻煩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配合。
請發表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