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碼建祠堂 祭奠緬懷先人 添加微信公眾號:jisijidian
網上祭奠平臺祭祀網祭英烈網上祈福祭掃公眾號app平臺推薦
一、關注公眾號 :?jisijidian
二、點擊公眾號下方鏈接,進入頁面——點擊 “建館”;
三、上傳對應照片與簡介:
四、點擊祈福,選擇祭品
五、邀請親友共同追思,點擊“祭拜著”,點擊“+”,分享鏈接給自己的親友。
前幾年,因為老家汕頭澄海區蓮下鎮南灣鄉的林氏祖祠重新修繕,我才知道這座在我小時候就只剩下殘垣斷壁的祠堂,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抗日軍民的駐地,曾遭日本鬼子燒毀祠堂。今年正月初,同宗族的三房祠堂“林氏辟祖祠”也在進行修繕,因幫他們做了一些有關對聯牌匾的事情,春節后便應邀過去看看面貌煥然一新的“林氏辟祖祠”。恰好隔鄰的海后村林氏宗祠的理事們也來訪,學明兄便在祠堂里擺起了四桌鄉村菜“祠堂桌”宴客。菜式雖然簡單,但濃濃的家鄉味,喚醒了我的童年記憶。
鹵鵝肉是“祠堂桌”上管夠的“硬菜”,吃完一盤再上一盤祠堂。當地人都會養鵝,我外婆是養鵝能手,一只鵝能養到十多斤。印象中,我六七歲的時候,就跟小伙伴們一起牧鵝了,幾只器宇軒昂的大鵝大搖大擺地在前面走,比大鵝高不了多少的我手里拿著牧鵝棍,跟在后面走。而“澄海鹵鵝”如今已成了澄海的名片,是當地農業經濟主打品牌產品之一。蘇南的“唝咕(音同貢固)鵝肉”曾被汕頭市前副市長、詩人張華云寫詩贊道:“名標唝咕出蓮陽,敢與烤鴨論短長;下酒最宜頭腳翅,助餐尤喜咸爛香?!贝蟾攀钦f蘇南一帶的鹵鵝,都是以“咸爛香”著名的,這種味道本地口語中叫“咸芳”(音同攀)。
蘇南,當地人叫“南洋”,雅化后寫成“蓮陽”,是現在蓮上鎮、蓮下鎮一帶的舊名稱祠堂。蓮陽地方不算大,名氣卻不小,出產的名牌特產也不少,除了“唝咕鵝肉”,還有“蘇南朥餅”“蘇南朥糕”“蘇南云片糕”“蘇南麻薄”等餅食聞名遐邇?!皢y咕”本來的意思是“幾個人暗地里悄悄地商量著要干個什么事”,前輩們為什么用這個方言詞給鹵鵝取名,現在已不可考證了。但“唝咕”這倆字實在太生僻,“唝咕鵝肉”后來就簡寫作“蘇南鵝肉”,賣到深圳、廣州、北京、上海等地后,又變成“澄海鹵鵝”了。
“祠堂桌”上還有南灣鄉著名的鹵豬頭肉,其實就是帶肉的豬頭皮,本地人雅稱為“豬首面”祠堂。秘制的鹵汁也是以“咸芳”為特色的,煮熟后掛起來晾干,吃時切成半肥半瘦帶皮兒的片兒,口感爽脆,味道咸香,通常連吃五六片都不過癮,米飯倒成了豬頭肉的“配菜”。
好吃的還有木炭烘焙的“香腐”(豆干)祠堂。豆干架在燒紅的木炭上烘焙,并不斷用鐵筷子為它翻身,直到豆香味與炭焙香味融為一體,香得讓人流口水,性急的拿起來用手撕開就往嘴里塞,真是口口香濃。香腐素吃最能保持原汁原味,但將其與爆炒過的五花肉、香菇做成“煲”,再添幾圈小紅辣椒,配酒下飯是最佳。
蔬菜類的我最愛“大菜羹”祠堂。南灣鄉盛產蔬菜,20世紀末的90年代到21世紀初,其蔬菜都遠銷深圳、廣州等地,就近在汕頭、潮州各地農貿市場也是熱銷。大菜(卷心大芥菜)是“今冬明春”的主打菜種,南灣的大菜個大肉厚,一個就有好幾斤,所以也叫“大菜雷”?!按蟛死住背擞脕黼缰浦某鄙窍滩?、貢菜(切片腌制)之外,還可以用來做菜肴。大菜羹是著名的潮汕農家菜。用炒過的五花肉加香菇、蝦米一炒,菜心嫩、菜葉軟,而且略帶點苦中有甘的味道,很開胃。酒店里的大廚師們在烹飪方法上加以改善升級,加五花肉、火腿、蝦米一起蒸熟,食用時再用調羹分開,更能保持大菜原味?;洸爽F在也有一道源于此做法的叫作“煲淋大芥菜”。
“祠堂桌”讓我吃出了濃濃鄉愁祠堂。鄉愁,是童年牧鵝時記憶硬盤里刻錄下來的油菜花盛開的小路;鄉愁,是牧鵝少年脫光身子在里面“狗爬”的那條清亮亮的河溪;鄉愁,是小時候覺得很寬很寬、現在看起來很窄很窄的街巷門閭;鄉愁,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居住過的那座叫作“四點金”或“下山虎”的祖屋。
鄉愁,讓我們記住了回家的路,那條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祠堂。
《鄉音》欄目歡迎投稿祠堂。稿件要求具有紀實性,以散文隨筆為主,緊扣嶺南文化。投稿請發至郵箱:hdjs@ycwb.com,以“鄉音”征文為郵件主題,并請提供詳細個人信息。
本文鏈接:http://www.hz-tsdjc.com/post/30671.html
轉載聲明:本站文章內有轉載或采集其他平臺內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權益及版權,還麻煩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配合。
請發表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