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姓的由來和漢字書法演變
“王”姓是中國的大姓,在中國,有將近一億人姓王。自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王姓的姓氏源流和王字的漢字書法演變過程。

王姓的來源
王姓的來源很復雜
(1)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其后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在漢初奉詔做官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3)出自子姓,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
王姓從史傳上可知,中華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即為帝王的后代。

當代美術家王大有先生繪制的姓氏圖騰“王”
“王”字的造字本義和漢字書法演變
關于王字的來源,古代說法很多,因為王具有權力的特別象征,所以古人對王的原意的猜想也大多來自對權力最高者“王”的崇拜。
孔子說“能以一貫三者為‘王’。董仲舒進一步說“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橫畫中間用豎筆連接,叫作‘王’字。三道橫畫,分別代表天、地、人,而能夠參悟、貫通這三者的人,就是王。
其實,這是因為古人沒有甲骨文的考古發現而做的臆測,甲骨文發現后,我們知道,王的本義是斧頭的象形,古人以此代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統帥,而歷代都是以斧象征權力。

“王”字的字源圖示
甲骨文中的“王”很形象的展示了斧頭的樣子。有斧刃也有斧柄。

甲骨文“王”
金文的“王”弱化了斧刃,都變成了橫畫。這就已經有了和我們現在熟知寫法的“王”字的形態,只不過前兩橫近,后一橫遠。

金文“王”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王字的早期寫法和玉字有一定的區別,楷書和隸書的寫法中,都是用一“點”來區分王和玉,但是在篆書里。區分玉和王的是橫畫的間隔距離。唐代李陽冰說,‘王’與‘玉’有微妙差異,“王”字的三橫中,中間一橫比較靠近上面的一橫,而‘玉’字的三橫距離均勻。
下圖,就是金文毛公鼎銘文中的“玉”,不是“王”

毛公鼎銘文“玉”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王字筆畫精簡,所以出現了很多裝飾性極強的“王”字

春秋時期劍上所刻的“王”

戰國時期的王字
在古字總集的《六書通》里,列舉了關于“王”字的各種寫法。

《六書通》里的“王”
楚簡中的“王”用筆有波勢,不同于篆書的直線,更有線條的流動性

包山楚簡中的“王”
漢代成熟的隸書《張遷碑》中的“王”,厚樸中帶有靈動之意,方正中帶有變化。有樸茂淳古之氣。

隸書《張遷碑》中的“王”
隋朝智永所寫《真草千字文》中的楷書“王”,精麗妍美,用筆干凈,結體穩健。 米芾曾經說:“僧智永書,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矩?!?/p>

智永所寫楷書“王”
蘇軾在《一夜帖》中所寫的行書“王”,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又是宋代書壇的領軍人物。他寫的這個字遒美茂麗,肥不露肉。而且質樸敦厚,用筆凝重

蘇軾行書《一夜帖》中的“王”
唐代草圣張旭《古詩四首》中的草書“王”用筆渾厚奔放,似能看出其連環轉筆的力量和速度,一瀉千里,不留遲疑。

張旭草書《古詩四首》中的“王”
“王”字的異體字
異體字中的“王”,大多來自篆書寫法的楷化。下面異體字,第二字在君上加指事符號表示君王的概念,最后一個字在王旁邊加一個天字表示王權的天意。其它幾個字其實都是王字篆書形象的楷書化,并沒有特殊的理解含義。

“王”字經歷歲月的沉淀和洗禮,產生諸多的寫法特征。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字體中看到不同人的性格和情緒,也可以說,一個字記錄的是古人的原始思維,而一個字的書法墨跡,則記錄了人們的情感、思維等綜合信息。

本文鏈接:http://www.hz-tsdjc.com/post/7.html
轉載聲明:本站文章內有轉載或采集其他平臺內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權益及版權,還麻煩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配合。
請發表您的評論